{eyou:myad name='index_qqqun'/}
首页 > 楼市动态 > 城建规划

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发布时间:2015-10-10 19:49 来源:泰州房产网

一、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2013年年初,我局启动《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工作,年底完成泰州市2030发展战略研究。2014年,开展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四个专题研究(人口发展策略研究、区域与产业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特色研究、泰姜一体化发展研究),于9月通过专家论证,经第25次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12月获市政府批准实施。

1.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实施评估报告
⑴评估目的:
对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主要是结合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过去几年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监督规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提高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其次,对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有利于及时研究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划的优点和不足,探索规划实施的机制与策略,以此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避免违反法定程序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的可能。再次,通过规划实施的评估,实现从重视规划编制研究到重视规划实施的转变。
⑵评估内容:
根据评估资料的掌握以及对《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现实运作状况的认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框架。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在宏观决策层面和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总体规划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作用。其次,以原规划目标为依据,与具体发展目标的实施情况作对比、分析来确定规划的目标实施情况,实现程度如何。再次,比较城市空间与布局的变化,评价城市发展的规律。同时,结合泰州市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关注2010版总规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证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必要与否、对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下一步规划调整与实施提出具体建议。
⑶技术路线:
第一层次着重于实施绩效评估。主要运用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版总规的实施情况作全面和客观的评析。
第二个层次着重于实施机制评估。通过总结规划实施以来的各项工作总结,了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要素和作用机制。
第三个层次着重于对总规提升建议的研究。即在前面评估分析结果基础上,关注由规划实施绩效和实施机制引起的问题所在,为今后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化、提升提出建议。

2.区域与产业专题研究
⑴总体原则:
①响应外部的发展机遇
泰州市是长江沿江城市,位于长三角核心区的边缘坡地。自上海开埠以来,泰州市一直受上海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赋予长三角各项开放开发政策过程中,泰州市一直融入长三角核心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20年。另外,由于泰州市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地级市,单纯依靠内生发展动力是难以为继的,必须扩大视野借助外源动力驱动。因此,响应外部的发展机遇是泰州市城市定位的首要思路,尤其是要与时俱进长三角的国家历史使命变化,不断推动泰州市发展层级的跨越提升。
②突出战略的转型目标
每个中心城市都有从产生、发展、壮大到成熟的阶段性过程,每个发展阶段的城市任务目标是不一样的。根据前述发展阶段的解读,泰州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目前已经完成了“小泰州”到“大泰州”的跨越,当今泰州的任务是通过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产业体系重组和转型升级,实现从“大泰州”到“强泰州”的跨越。因此,突出战略的转型目标是泰州市城市定位的核心逻辑,要充分体现未来泰州市战略转型的核心意图,以统一全市战略层面的发展思路。
③强化区域的功能价值
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区域中心城市价值目标的核心载体。根据前述章节对第三产业的分析结论可知,泰州市传统服务业不强,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而长三角核心地区又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走向以服务业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泰州市在继续完成工业化后期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强化泰州的区域服务功能价值。
④彰显泰州的品牌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彰显城市特色都是维系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维度。泰州市是长江北岸著名的水乡湿地地区,城市依水而兴,农居依水而建,水乡文化特色非常明显。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性质也充分体现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内涵。在新的形势下,泰州需要更加强化彰显水乡文化特色的深层次内涵,不仅创造生态宜居和滨水的城区,还要塑造整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宜居环境,充分体现整体泰州区域品牌的生态宜居价值。
⑵战略任务:
目前泰州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表明,泰州发展阶段的瓶颈已经凸显,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化转型、中心功能提升、城镇化提质已经成为泰州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在现有的“平行多元”发展格局中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当今亟待解决的宏观问题。解决思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战略型产业: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推动泰州产业转型升级。第二,区域型平台:构建区域化服务平台,推动泰州中心功能提升;强心的可能性:单纯靠小泰州强心的可能性不大,需要“三泰”联合强心才会有出路。第三,公平型结构:以发展机会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⑶转型路径:
服务化升级路径:结构跨越,现代服务业引领中心城市建设;
国际化开放路径:创新引擎,打造产业国际化高地;
区域化融合路径:跨江联动,高端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
本土化集群路径:特色带动,专特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规模化引领路径:龙头示范,引导产业聚集区集中发展。

3.人口发展策略研究专题
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①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②呈现中心城市、县城与小城镇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
③中心城区人口增长较快,海陵区人口密度较大。
⑵人口迁移流动特征:
①人口就近向中心城镇迁移的趋势明显;
②外来人口转移增长较快,流入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⑶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①回乡创业带动人口就地转换和乡村兼业特征趋势明显;
②老龄化问题突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③人口素质不高,城乡二元文化结构明显。

4.城市空间特色研究专题
⑴研究层次与范围:
①市域层次:
泰州市的全市域范围,即市辖三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和泰兴市、靖江市、兴化市全部范围。
研究内容:市域自然资源特色分析(市域特色地理要素的分布和保护利用)和市域历史文化资源评价(市域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及保护利用)。
②中心城区层次:
以市辖三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为基本范围,部分与历史城区保护的有关内容会以海陵老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中心城区水环境及其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分析;中心城区现代城市风貌和要素分析。
⑵研究目标:
①深入挖掘和分析泰州历史和现状城市空间特色及相应资源。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的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现代建设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提炼其各自的主要特色,发现其在现状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构建城市特色空间体系奠定扎实基础。
②构建泰州城市特色空间体系。明确城市特色定位与规划策略,提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的主导特色空间要素体系规划及建构策略。
③针对城市特色空间体系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分解行动目标,形成具体的专项行动计划,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⑶城市特色定位:
“人文水乡、宜居名城”
人文——吴楚书城,重教倡文;现代研发,创新永续;
水乡——江淮水乡,耕读田园;水城一体,街河并行;
宜居名城——以生态为引领,构建市域和中心城区绿色服务体系,统筹保护市域和中心城区湿地和绿地资源,整合统摄市域和城区人文景观资源,塑造生产和生活空间相得益彰的宜居名城。
⑷规划策略体系:
①人文:以文化为脉络,塑造历史和现代景观相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中心城区和市域的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具有独特价值的城市格局与肌理特征,严格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新建建筑的体量与风格。在保护老城区历史人文资源的同时,逐步疏解老城过度集中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降低老城的开发建设和交通压力,强调新区开发的功能复合性,并在三区范围内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职能和研发生产职能。
在新区景观风貌控制方面,在巩固新区文化休闲、博览会议等重要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避免形成单调空旷的新区风貌——注意新区开发的功能复合性和景观多样性,尽可能延续老城的景观文脉,形成连续和有传承的街道界面和滨水空间界面。
②水乡:以水系为线索,塑造城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水乡特色名城
最大程度地恢复各城区内被破坏的水网系统,特别是历史久远并能够与城市功能密切结合的河道。重塑街河并行的河道-街道-商埠结合的布局模式,更新滨水地区的功能布局和建筑景观要素,形成连续友好的滨水公共空间。
疏通和串联市域内具有通航与景观旅游价值的骨干河道,特别是能够作为景观动线链接重要景区和景点、与城乡公共设施能够密切结合的河道。结合重点景区景点,沿生态廊道和景观型河道设置市域和市区旅游线路。
开辟新通扬运河-泰东河-溱潼生态湿地旅游走廊,将新通扬运河以北水网密集地区作为整体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与海陵、姜堰两区北部地区的城市更新结合,与城北生态农业走廊的农渔业生产和景观体系的建设相结合。
③宜居名城:以生态为引领,塑造生产和生活空间相得益彰的宜居名城
加速市域滨水绿色生态网络、交通绿色生态网络和绿色生态旅游网络三大网络化绿色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滨河生态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
在城市滨水地区(包括老城区滨水地区)注入新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体量与风格适宜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体休闲、教育等公共设施项目,将新老城区的重点滨水地段打造为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功能结合的功能复合地区,以及历史和现代景观融合的景观复合地区。
统筹市域旅游热点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优化旅游交通和接待设施布局,提升部分河道的旅游客运职能,以推进城乡景观风貌系统的融合,方便市民和游客进行城乡结合的休闲游乐活动,同时也方便乡镇居民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利用其他地区的设施服务,充分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


 1432547291481955.jpg

( 中心城区绿色休闲系统规划图) 

5.泰姜一体化发展研究专题
⑴发展目标:
综合泰姜各自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价值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三个名城”发展目标,确定的地区发展目标为打造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弘扬水乡文化的特色区、彰显生态文明的先导区、联动跨江融合的区域增长极。
①打造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
中国医药城是泰州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发动机”,也是泰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在推动跨江融合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江海联动建设江苏省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城市过程中,泰州市战略转型重点应该在中国医药城建设上,其核心目标是打造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城市。因此,医药名城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自身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影响的示范意义。
②弘扬水乡文化的特色区,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
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且具有江淮文化兼备特点的历史底蕴,尤其是水乡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更加凸显了形神兼备的特质。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结合水乡文化底蕴,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以建筑文化为标志的历史街区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水、建筑、名人、文学等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城建设,其核心目标是建设弘扬水乡文化特质的特色城市。
③彰显生态文明的先导区,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概念,且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提出了战略方向。但在实际的操作实施中,生态文明更多的还是注重生态工程自身的建设上,而对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发展路径模式,目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和谐公平又兼顾长远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因此,结合泰州水乡环境特色的衰退以及复杂的城乡统筹问题,泰姜一体化发展更应该成为彰显生态文明的先导区。
④推进跨江融合的区域增长极,建设江海联动的港口名城
跨江融合是泰州市响应外部发展机遇的必然步骤,也是省级战略要求。泰州市跨江融合需要有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否则就会沦为苏南中心城市的功能组团或者工业组团。由于苏南、苏中差异较大,所以泰州中心城市职能培育需要特色化发展,重点围绕自身的区域服务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前述章节分析可知,泰州市区域服务职能主要在物流商贸、文化旅游和医药研发服务等。在推动跨江融合方面,泰州重点需要依托港口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泰州新港,通过港城一体的沿江产业带成长,打造新时期江海联动的现代化港口名城,以此支撑泰州市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⑵发展策略:
①区域联动。立足于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格局、苏中地区跨江联动发展格局的转变,以通南地区整体统筹的视角来认识泰姜一体的空间格局与发展思路,强化产业功能组织以及交通体系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对接。
②生态引领。强化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发展的基本前提,探索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型城乡治理模式,完善地区绿色服务体系,推动生态技术以及生态理念创新应用。
③创新驱动。强化医药城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理顺姜堰开发区、梁徐开发区、张甸组团与医药城的体制机制,推进制度创新,通过行政托管和财税分成等方式,实施产业的统筹布局与管理。整合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医药、智能电网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链条与产业集群。
④特色塑造。强化泰姜地区整体的水乡环境特色的保护与塑造,结合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和修复,塑造区域绿道,完善城市水网,延续水乡文化特色。
⑤城乡统筹。客观看待泰州中心城市与乡镇平行发展的城镇化动力特征,针对乡镇发展与水乡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统筹方式,创新基层治理的模式,推进城乡深度统筹,因地制宜的开展基层治理的试点,逐步完善治理机制与政策平台。
⑥设施协同。强化交通设施对于城市布局结构的引导,通过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整合和优化区域整体的物流体系格局,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强化高速铁路、城际轨道站点对于生产服务体系的引领作用,培育和完善生产服务体系。
⑶总体思路:
①实现“小南北”向“大东西”的结构跨越
综合空间资源特征和设施建设机遇等因素,中心城区空间组织逻辑将逐步实现由“小南北”结构向“大东西”结构转变,向东部实施结构跨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②实现带状“双城”结构向“多体系”的网络结构转变
通过强化体系运行效率来解决大尺度空间转换带来的结构松散问题。强化产业与服务的联动发展;强化空间布局与设施的协同;强化沿江与内陆功能体系的联动;

 

1432547810592289.jpg

(泰姜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图)

打印关闭